Airing

Airing

哲学系学生 / 小学教师 / 程序员,个人网站: ursb.me
github
email
zhihu
medium
tg_channel
twitter_id

WJ.9: 高效率到高消耗的現象與反思

高效率到高消耗的現象與反思#

現象:信息汲取的高效率到高消耗#

之前在 騰訊研究院 看到了一篇文章 《互聯網為什麼讓我們越來越不開心?》,文中提到了一个觀點 —— 移動互聯網從高效率逐漸走向了高消耗。“上網” 這件事本身,變得焦慮了。

今天,互聯網成為我們的精神居所,成為我們與世界連接的媒介,我們處在一個 “連接社會”,“人” 與 “物” 之間的關係、乃至是人與人之間的 “關係”,都被 “連接” 所取代。

每一個具體的、有豐富面向的人,淪為了抽象而單薄的數據收發節點,被視為透明得沒有情感的流量。——《2022 大社交趨勢觀察報告》

回想一下,我們放下手機或關閉電腦的時候,心情是否都是滿足、平靜、愉悅的?我們上網的本初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學習新知識,因此我們追求高效率的學習方法、想方設法屏蔽垃圾信息的干擾、尋找一個又一個高效的工具。

一面是試圖去高效組織信息,但另一面卻是讓人不能沉下心,沉迷於 “高效” 的漩渦無法抽離。

我們總是想要 “快” 一點,追求把事情高效地做完 —— 吃飯快一點、走路快一點、生活節奏再快一點,被時間推著走,越來越快。在這個時候,會發現 “高效” 本身成了一件高心理消耗的事情。

那為什麼我們要越來越快?為什麼追求高效變成了一場消耗?

原因:追求效率途中的自我閹割#

《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 一文中提到了 “自我閹割” 的概念:

現代人的人生賽道就只有一條,就是財富的成功,所有人都患有成功焦慮症,中國人把人生簡化成了一件事,就是尋找一種傳說中的聖杯,名曰 “財務自由”,一旦找到了這種聖物,就意味著人生通關了。在沒有獲得財富的成功之前,他們認定自己不配擁有婚姻和孩子。就像玩一場遊戲,通關之後才會得到獎勵,既然沒有通關,那自然不配得到獎勵,於是他們選擇了自我閹割。——《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

追求效率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對於財富的追求。當然,每個人的目標其實並不一樣,這個 “財富” 不僅僅是錢,也可以是被認可的感覺。

在茫茫大海中,我們不斷地為這場人生的航行錨定航標。這種錨定是我們給自身設定的「航行規則」,我們通過這套規則抵達航標,去尋求那所謂的 「意義感」。

而我們希望盡可能快地去抵達航標,因此在抵達之前,只顧埋頭向前,盲目追求高效,只希望讓發動機盡可能變得再快更快。

而不斷地,在這快節奏的生活中,丟掉了眼前的風景。快得來不及感受,快得來不及思考,快得來不及珍惜。

沒有能量的輸入,效率變成了消耗。

反思:人需要的不只是高效率#

首先,效率背後的不是工具,而是人。

要時刻記得,追求效率的本質是想更好地做一件事情,而不是一天換一個 GTD 軟件,卻總是說忘記做事情;用著最貴的筆記軟件,卻總是拖延懶惰幾天不寫一個字。

《我是如何艱難地克服「效率成癮」的?》 一文中將這種現象,稱之為 “效率成癮”,並提供了五種解決方案。更詳細的讀者可以自己去閱讀原文,這裡只介紹其中我感受比較深刻的幾個點:

  1. 破除工具的執念:能夠區分玩具屬性和工具屬性,該用的時候就好好用,發揮工具的機制。
  2. 回顧工具對自己的價值:盡可能多的去使用工具,並利用它們做好輸入輸出的統計,回顧反思工具是否真的對自己產生了價值。
  3. 重器輕用:用自己覺得舒適的方式去使用工具,工具的目的是產生價值,而不是為了用而用。

其次,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在追求高效前,要搞清楚熱愛的事情,再釋放自己的效率能量。別讓無謂的瑣事,迷失了原本的目標。

高效本身不是目的,但追求高效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事物。追求高效,是為了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讓我們能夠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體驗生活、關注自己的身體與娛樂、去感受幸福。

最後,慢下來,去感受。

《效率的背後不是工具,而是人》 中有一段話說得挺好:

效率的人生,不是指每一件事情都高效完成,高效地溝通、高效地睡覺、高效地吃飯,這結果聽起來就是高效地去死一樣。

因此,要適當慢下來,階段性地把注意力從手頭上在做的事情轉移開來,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沉靜下來反思。

人需要的不只是高效率,我們要追求的也不是 “快”,而是 “慢”;我們缺的其實也並不是效率,而是捨棄。

慢下來,去關注自己的思維、情感和身體,好好去品味生活、體驗生活,而不是把自己活成一顆螺絲釘。在之前的一篇文章 《談談存在的價值與人生體驗》 中也不斷強調過體驗的重要性,這裡不再贅述了。

那麼要如何體驗世界呢?

在 L 先生上週的文章 《停下來,去感受》 中提到了要培養自己的感知力。感知力能把自己跟他人、跟世界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共同呼吸的整體。它包括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 自我監控:能夠敏銳地感受到自己身體內在的細微變化,體會到自己的狀態。
  • 他人共情:能夠切身體會到別人的心情、想法、感受,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
  • 外部沉浸:能夠自主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環境中,體驗和感受外部世界。

“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 陀思妥耶夫斯基

高效只是一種個人的選擇,只是邁向人生目標的一種手段而已。而同時,也沒有人規定過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的最後一章,通過徐霞客的故事 表達了足以藐視所有王侯將相,最完美的結束語 ——“成功只有一個 —— 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此前,我講過很多東西,很多興衰起落、很多王侯將相、很多無奈更替、很多風雲變幻,但這件東西,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為我要告訴你,所謂千秋霸業,萬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糞土。先變成糞,再變成土。—— 當年明月

畢竟,一切都是外在之物,唯有健康、夢想、記憶和愛,才會伴隨我們終生。

最後,願你不隨波逐流,目有可及之愛,心有滿溢光彩。

每週推薦#

《2022 大社交趨勢觀察報告》#

PDF 報告原文:2022 大社交趨勢觀察報告 - 袤則諮詢

很喜歡這種用研報告的呈現形式和內容結構,每個觀察點都包括以下四點組成:

  • What's new
  • Case
  • Why
  • How

image

Muse 2.0#

Muse 前段時間出了 2.0 版本,登錄了 Mac。不過,還是期待一波 iPad OS 的新系統出的白板應用。

PS. Muse 的開發者很 Nice,針對國行特定調低了價格。除此之外,我之前用蹩腳英語給他們發郵件諮詢文件同步的功能,他們也很認真地回覆了。體驗了之後會發現,Muse 著實是一款用心打磨過的好產品。

image

擴展閱讀:設計、體驗都出彩,白板工具的又一選擇:Muse - 少數派

本週記錄#

Recent Viewings#

  • 讀完:情感 |《見字如面》| ★★★☆☆
  • 看過:懸疑 | 《殺人回憶》 | ★★★★★
  • 在看:動漫 |《間諜過家家》
  • 在看:紀錄片 |《英雄之路》
  • 在玩:Switch |《十三機兵防衛圈》

image

Recent Code#

TypeScriptReact  32 hrs 30 mins ███████████████▋░░░░░  74.5%
TypeScript       7 hrs 31 mins  ███▌░░░░░░░░░░░░░░░░░  17.2%
JavaScript       1 hr 35 mins   ▊░░░░░░░░░░░░░░░░░░░░   3.7%
JSON             42 mins        ▎░░░░░░░░░░░░░░░░░░░░   1.6%
Dart             20 mins        ▏░░░░░░░░░░░░░░░░░░░░   0.8%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