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部落格演變史#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記錄的會比說的多,很多人覺得言語比文字更有力量和情感,而我卻不這麼覺得。情感是真情的投入,和呈現載體無關。這篇週刊,我想談談我個人部落格的演進記錄。
第一階段:Wordpress
2014 年上半年接觸編程,之後想搭建個人網站來承載 QQ 空間上的文章,上小學中學時 QQ 空間上寫了蠻多東西的。之後淘到了 ursb.me 這個域名,因為那會應該舍友之間經常會對罵 “你是 s * 嗎?”,結果一搜還真有這個域名。因此,這四個有含義字母組成的域名,對我來說弥足珍貴。
之後域名提交備案,然後搞了個 “虛擬空間” 搭建個人網站(對,當時叫虛擬空間,其實就是和別人同租一台服務器,用戶只有某個目錄的權限),第一版部落格用的框架是 Wordpress,花了很多時間折騰了賊多插件,結果半年過去了文章一篇也沒寫。
第二階段:Hexo
反思了一下不能這麼搞,於是 2015 年由繁入簡,改用 Hexo + GitHub Pages 去部署部落格,那段時間基本上每周都寫了蠻多內容的。但折騰勁一點兒也沒有消退,還是搞了很多網站分析和評論的插件,這個靜態網頁的秒開想必也好不到哪去。折騰了這麼多,結果一看站點分析,其實根本沒有人評論也沒有人閱讀,pv 少的可憐,那點 pv 還基本都是我自己點的。饒是如此,我還是堅持在更新,沒有有人也沒關係,重點在於記錄。
2014-2016 的具體經歷可以看 從 WordPress 到 Hexo:ursb.me—— 個人部落格折騰筆記 (PS. 這篇文章已經 out 了,2017 年又改了技術方案)
第三階段:Typecho
直到 2017 年,我一直用的評論插件 “多說” 停止服務了,之後轉用難用的網易雲評論,結果沒兩個月也停止服務了。如果用國外的服務,又會影響讀者的評論。之後思來想去,找個了輕量級的動態框架 Typecho 來搭建新部落格 —— 也就是現在的Airing 的小屋。
舊部落格近百篇文章沒有遷移到新部落格,僅存留本地了。新部落格目標是不再灌水,記錄之上輸出自己的思考,所以更新頻率很慢,基本上 1-2 個月才有更新,上班之後更新的就更慢了,畢竟平時工作寫的技術方案也不可能發表到部落格上。
新部落格技術文的評論區冷冷清清,但是 pv 其實和非技術文是差不多的、甚至更高,可能開發者都喜歡白嫖吧。有時候搜 Flutter 的問題,結果發現搜索結果中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自己寫的,那種成就感還是挺滿的。
第四階段:Typecho + Hugo
但其實非技術文並不要求那麼高的嚴謹性,如果控制發文的質量反而會減少產出,減少記錄的頻率,迷失記錄本身的目的。因此前段時間開始啟動週刊項目(具體可見WJ.1: 開刊,為什麼寫週刊),也希望自己能用輸出倒逼輸入。因此用 Hugo 簡單弄了個靜態網頁才存下週刊的文件,同時同步發到公眾號:
前兩天重構下的個人首頁Hi, folks | Airing,它同時指向了我新搭建的Airing Weekly和Airing 的小屋。
在搭建 Airing Weekly 的時候使用了 Hugo 和一些 PaaS,工作日晚上忘記了時間折騰到一點多,折騰的時候才發現原來 Web 前端還是這麼有意思。回想起來,這份折騰的初心也恰我當年決定選這個岗位就業的原因呀!
每週推薦#
技術:Web 瀏覽器原理解密#
四篇 Chrome 開發者官網上關於瀏覽器原理的講解,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值得學習。
- Inside look at modern web browser (part 1) - Chrome Developers
- Inside look at modern web browser (part 2) - Chrome Developers
- Inside look at modern web browser (part 3) - Chrome Developers
- Inside look at modern web browser (part 4) - Chrome Developers
技術:觸發 Reflow/Repaint/Composite 的樣式#
上週偶然間看到的一個報告 ——《CSS Triggers》,記錄了各主流瀏覽器內核(Blink、Gecko、WebKit、EdgeHTML)會觸發回流、重繪、合成的樣式。
這裡可以發現不同內核針對不同樣式的處理是存在差異的:
小說:《惡意》#
上週日二刷了《惡意》,即便是二刷仍然驚嘆於其獨特的寫作手法與峰迴路轉的劇情發展。
在不劇透的前提小結一下寫作手法的創新點:
- 書信式第一人稱自述:融入大量細節與心理描寫,代入感強。全程推理緊貼我們讀者前文看到的內容,並在最後來一腳絕殺,以至於被絕殺之後仍沉浸於劇情中回味不盡。
- 交叉遞進式的書信推動劇情:劇情推動依然靠書信的交替,交替時會承接上文文末的內容,所以並不突兀。然而每封書信的內容裡皆在合理的前提下有著巨大的劇情轉變,緊扣心弦,不斷激發著讀者的好奇心。
- 殺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聰明的讀者可以很快推理出兇手,甚至於 1/4 篇幅時就抓住了兇手。但殺人動機的推理才是本篇的核心內容,先抓兇手再推理殺人動機,在推理小說中不常見,其中夾雜了嫌疑人的心機詭計,這讓被害人的死亡並不是 “結束”,而是 “開始”。
紀實:《桶川跟踪狂殺人事件》#
看之前未曾想到紀實文可以寫的比電影還驚心動魄、劇情比小說還跌宕起伏,而恰恰是紀實文,對被害人的遭遇才更有共情、對現實的無奈更感憤懑;而正因為是紀實,我才更加欽佩於作者這樣的記者,胸懷正義地投入事業,在黑暗的現實裡永遠追逐光芒。
番劇:《間諜過家家》#
最近逢人就安利《Spy x Family》,劇中一家三口設定立體、各有萌點,三者身份的衝突,混合在一起之後奇跡般的爆發出魔法般的效果,輕鬆、詼諧,又帶點小溫暖。
擴展閱讀:【影評】間諜過家家:日常與非日常的二重奏
先行者(Pioneers)思想#
1970 年代的先行者思想的三個要點:
- 放大想象力(Amplify Imagination) ——Alan Kay
- 增強智力(Augment Intellect)——Douglas Engelbart
- 讓思想不限於載體(Expand our Thoughts far beyond text on paper) ——Ted Nelson
前兩點也是我很看重的,而第三點我沒有特別多的感覺,應該指的是要懂得從書本之外會獲取知識。
如果要我寫三點:
- 知識
- 敏感
- 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