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失去的好奇心#
前兩天讀到了兩篇關於好奇心的文章 ——《長大後,如果是時間修剪了我們的好奇心,我們應該責怪時間嗎?》、《重新理解「好奇心」:學習動機的自救指南》,那本期週刊就結合這兩篇文章來簡單談一談「好奇心」。
首先,先來介紹下這兩篇文章的核心內容:
關於好奇心的形成,文章中談到「好奇心,就是驅使人類去獲取知識的情緒動力」,它「被激發時,會同步刺激尾狀核,然後分泌讓我們快樂的多巴胺,進而讓我們產生愉悅感」。
好奇心是我們通往知識,總結規律的原初動力。但讓人遺憾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好奇心會越變越少,再提不起讀書的興趣。它就像一只精靈,讓人捉摸不透,在我們成長的不經意間,就消失不見。
關於好奇心的失去,文中認為有兩點原因:
- 內部原因:被歲月修剪
- 外部原因:被技術截除
所謂「被歲月修剪」,文章寫道「我們接收到信息一定是有偏頗和誤差的,人們更願意接受和自己想法、立場一致的信息(認知偏差),因而逐漸封閉了自己的認知」。其實就是融入社會之後,有條件地攝取那些符合我們認知模型的信息,由此而形成的信息茧房,讓我們不斷不斷強化信念,從而逐漸失去好奇。「因為社會規訓,我們的好奇心被不斷修剪;又因為忙碌,我們的好奇心被逐步耗竭。」
所謂「被技術截除」,文中舉了個例子:
互聯網的搜索功能和算法功能,可以讓你輕鬆找到任何想獲得的信息,你可能剛輸入了第一個字,搜索欄下就彈出了你最可能搜索的問題列表,甚至你還沒開始輸入,搜索平台就已經呈現出了你想要的內容。就像哆啦 A 夢的任意門,你一起心動念,下一秒就到了你心之向往處。殊不知,去往目的地的沿途的景色,或者中途臨時起意地一次探索,更讓人愜意和彌足珍貴。
互聯網的高效和瞬時,截除了許多我們對世界的接觸的機會,從而截除了我們產生好奇的可能性。
以上兩篇文章還談及了好奇心的分類與病態型好奇,本期不再擴展去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閱讀原文。我這裡想談談「好奇心的培養」。
之前看《列奧納多・達・芬奇傳》的時候才發覺到達・芬奇真的很厲害,原本只知他是個畫家,但除此之外他在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
- 天文學方面,他猜想了「太陽不動」的日心說,這比哥白尼早 40 年;
- 物理學方面,他發明了液壓的聯動器裝置,比牛頓早 200 年提出重力的概念;
- 光學方面,他第一個提出光和聲音一樣是一種波,而且光速是有限的;
- 建築學方面,他是橋梁、教堂、城堡、下水道的設計師,同時他最早提出了人車分流的設計理念;
- 氣象學方面,發現折射現象並解釋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 軍事方面,他發明過直升機、飛機、降落傘、機關炮、手榴彈、潛水艇、坦克、起重機和潛水裝備。雖然未必都造了出來,但是那些圖他早早地就都畫好,他做的變速箱就是現在所用的汽車變速箱的原理。
- …… 等等
讀到這些的時候,我甚至會產生他是不是穿越過來的人,為什麼他一個人能發現、發明這麼多東西。書中給出了解釋,他的筆記手稿近 3 萬餘頁,從現存的手稿中來看,達・芬奇是一個特別好奇的人,他會抓住一切機會向各式各樣的專業人才請教他們專業的問題,每天生活在提問和探尋之中。直到臨終前在日記中留下了這樣的絕筆:「明天一天要搞清楚啄木鳥的舌頭究竟是什麼形狀」。
我們現在人有人想過類似的問題嗎?或許有,但只要一去搜索引擎去搜索立馬就會出來答案。這是一個方便的年代,也是磨滅我們好奇心的年代。達・芬奇始終對這世界一切都饒含著興趣,但他享受的不僅僅是問題的答案,而是探索答案本身的過程。他曾經畫滿了 169 頁各種畫圓為方的嘗試、為探索一個問題幾年不曾收手。他是非常愉快地、投入地處在心流狀態當中度過他完美的一生。
上一個給我留下如此深刻印象的人物還是維特根斯坦。哲學的起源亦是對世界的好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由於好奇而開始哲學思考的。
不論現在還是最初,人都是由於好奇而開始哲學思考,開始是對身邊所不懂的東西感到奇怪,繼而逐步前進,而對更重大的事情發生疑問,例如關於月象的變化,關於太陽和星辰的變化,以及萬物的生成。—— 亞里士多德
世界上的大部分知識對我們而言可能不需要知道,因為對生活沒有任何實際用處。而這一切只是因為好奇,純粹的好奇。
那麼於我們而言,如何保持好奇心呢?我小結了三點:
- 勤於觀察,窮追到底
- 延伸自己與世界的接觸
- 拓展思考
勤於觀察,窮追到底。這要求我們要時刻懷有孩童般的驚奇,保持敏銳的心勤於觀察,不斷地追問,「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直到滿足自己的求知慾。「學問」為什麼叫「學問」?就是因為,問,才是更重要的。那麼我們要追問什麼呢?
延伸自己與世界的接觸。對一切新事物不斷去思考它是什麼?它會帶來什麼?它意味著什麼?它能夠跟我產生什麼樣的聯繫? 絕大多數的機會,都是從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中,孕育、碰撞而產生的,儘量去碰撞出世界之物與我之間的關聯,從而產生「觸點」。那麼得到答案之後,我們要做什麼呢?
拓展思考。就是要發現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可能性,針對得出答案不斷地提出新問題。並且針對這些問題,去尋求信息,更新自己的認知,獲取更多的「觸點」,將它們連接在一起,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網絡。而不是滿足於它所呈現給你的風景,就此止步不前。之前說技術會截除好奇,搜索的便捷性會讓我們止步於某處。但其實只要保持拓展思考的意識,主動追尋、善用技術,會發現技術不僅沒有擠壓好奇心,反而還給好奇心插上翅膀,讓我們在信息的海洋和森林裡自如穿梭,迸發出更強大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綜上,一切好奇心,皆始於觀察。發現驚奇之物,要不斷追問它的性質與它與我的聯繫,從而去碰撞可能性。最後拓展思考,去發現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可能性,就像旋轉的漩渦一樣,越來越大,從而不斷循環孕育出更多的好奇。
每週推薦#
軟體:AltTab(macOS)#
Mac 在不同視窗間切換比較麻煩,Cmd+ Tab 沒有預覽頁面,且只能切換應用,無法切換應用內的各個視窗。
而 AltTab 可以完美解決 macOS 的這個痛點,使用 HomeBrew 即可安裝:
brew install alt-tab
之後按住 Alt + Tab 即可切換系統下的各個視窗(同一應用也可),且提供了實時的預覽圖,方便用戶準確切換到自己預期的視窗。
軟體:Context(macOS)#
Contexts 和 AltTab 屬於競品關係,老牌的「上下文」切換應用。
Flutter 3.0 發布#
週三 Google I/O 上發布了 Flutter 3.0,主要特性為多平台友好, 本版本開始支持構建 macOS 與 Linux App。值得深思 Electron 將何去何從?
參考閱讀:What’s new in Flutter 3 | Medium
React 狀態管理類庫#
最後,推薦一些當下流行的 React 狀態管理類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