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ing

Airing

哲学系学生 / 小学教师 / 程序员,个人网站: ursb.me
github
email
zhihu
medium
tg_channel
twitter_id

WJ.21: 快節奏時代下的短視頻

本篇是對二〇二三年四月生活的記錄與思考。

🚀 快節奏時代下的短視頻#

關於周刊選題我有一個 LogSeq 的白板,當我發現某個選題的素材準備得差不多時就會拿出來寫寫分享一下,也算作話題的總結。寫了一個題目就在白板裡劃掉一個選題,剩餘的選題儲備長期維持在 5 個左右。

而短視頻這個話題在我的選題白板裡已經躺了大半年了,每次周刊想寫它都會發現準備的還不夠充分,寫起來會比較複雜,就一直拖著不寫,長期躺在白板的角落裡。這次之所以決心拿出來寫,主要也是前段時間的一些新聞和 B 站的商業化讓我有些感受,想寫出來分享下。

注意力的散失:倍速播放、三分鐘電影、抖音神曲#

移動互聯網時代以來,我們幾乎無時無刻都在接收新的信息,各種熱搜、頭條、熱點 Push 充斥著眼球。同時人人都有選擇,導致信息方向四散。經過這種日積月累的刺激,讓我們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亢奮。隨著時間推移,人們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是越來越短的,注意力容易散失、難以被捕獲專注。 我們越來越不滿足於慢吞吞的、起承轉合的內容和信息,而是希望在更短的時間裡面,獲得更多的新鮮刺激。 因而,一個極其適合這個時代的產物就應運而生了:倍速播放。

而我個人非常討厭倍速播放,我認為影音劇集所要呈現的是導演、編劇想要給我們講的故事,是影像與聲音高度濃縮的內容產物,它將創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對理想世界的想像等信息壓縮在數個小時的畫面裡,因此需要觀眾慢慢欣賞。其中音效、鼓點、節拍、表情變化、劇情張力都是依靠屏幕內外唯一可以穿越的真實 —— 時間的流動 —— 讓觀眾盡可能確切感受到屏幕內的故事。

比如《星際穿越》主角團探索高重力的米勒水星,BGM 裡雜夾著秒表的滴答聲,暗示著米勒星球的時間流逝緩慢,一小時等於地球七年,從而塑造主角團需要去爭分奪秒的緊迫感。除此之外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如果一部片需要倍速去看,那可能說明它的信息容量不夠、或者是不夠精彩深刻,那也沒有必要去觀看。

然而短視頻領域裡,對快節奏還有更極端的呈現方式 —— 三分鐘電影。

三分鐘電影解說既不是電影,也不是解說,它更像是一管管高度提純的多巴胺,通過眼睛「注射」到你的身體裡,讓你享受短時間攝取超量信息的快感,而代價則是慢慢失去與角色共情的能力,失去欣賞光影、音樂的耐心,最終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觀影能力退化得一干二淨。——「小帥和小美」,用三分鐘毀掉電影 | 愛範兒

在這三分鐘的電子榨菜裡,精妙絕倫的鏡頭設計直接被抽離,只留下獵奇的畫面抓住觀眾的眼球;跌宕起伏的背景音樂也被換成了激昂慢搖舞曲,刺激你不斷分泌腎上腺素提高你的專注度;充滿張力的劇情變換也只剩下突兀的獵奇。一切的一切,都在為我們的眼球服務,因此信息濃度高到極致,時長盡可能短暫,AI 的台詞節奏也被加快,生怕你下一秒離開了這裡。

而我們貌似非常喜歡這套,因為它總能抓住我們孱弱的注意力,它不會讓我們的注意力輕易散失,一直一直被抓住,著了魔一樣不斷往下滑動,於是,我們的時間也被它偷走了。

除了電影劇集,音樂領域也難逃魔抓。

要論播放量,周杰倫的歌可能現在可能還真的不如動輒破十億的抖音神曲。當下流行的歌曲,比如抖音神曲,跟過去的流行金曲的根本區別在於:音樂不再是審美導向,而變成了用戶行為導向。抖音神曲已經有著成熟的批量製造流水線,從熱點捕捉、創作編曲、到錄製上線,整個過程只需要花一天時間,每個環節都通過大數據精密計算,務求每個節拍都踩在用戶爽點上。

音樂心理學領域的同行評審期刊 Musicae Scientiae 2017 年的一篇研究中,分析了 1986 年至 2015 年的 303 首美國 Top 10 單曲,發現在 1980 年代歌曲前奏普遍超過 20 秒,如今基本已經縮短到 10 秒之內。一首歌的平均長度,從以前的 4 分 10 秒下降到大約 3 分 30 秒,2021 年美國 Top 50 歌曲平均時長更短,僅為 3 分 7 秒,其中 38% 的歌曲甚至不到 3 分鐘。這表明人們的關注周期越來越短,如果不能很快聽到精彩部分,就會感到不耐煩、不再聽下去。

最近很喜歡聽的蔡健雅的《達爾文》,前奏 28 秒,歌曲時長 4 分 25 秒,還有經典的《愛在西元前》,就像音樂製作人陳稷坤說的,它一個前奏就可以讓人記住一輩子。而現在很多的編曲,一上來就是噼里啪啦堆一堆,因為今天要吸引用戶完整聽完一首歌已經不容易了,只要有 15 秒洗腦的片段,就可能一炮而紅 —— 比如《熱愛 105 度的你》,聽過一遍很上頭於是腦海裡一遍又一遍回繞的那個旋律,想腦子中了病毒一樣揮之不去,可過段時間之後什麼都記不住,除非再去聽一遍。

而我們可以做的應該是慢一點、耐心一點,把注意力從瞬息萬變的外界抓回來,不要被外界的信息爆炸所吸引,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你每一天的感受,每一次行動的手感,每一次復盤的反饋、思考、經驗。

快節奏時代下的文化狂歡:熊貓、淄博、毒雞湯#

根據巴赫金對狂歡的理解,狂歡式可以分為以下四種範疇:

  1. 人們在狂歡節中可以隨便親昵的接觸;
  2. 插科打諢的相處方式;
  3. 人們平等親昵的生活態度;
  4. 粗鄙,即人們保持的一種平民化的生活格調。

此外,狂歡具有兩大外在特徵,即全民性和儀式性。根據巴赫金的狂歡理論來看,短視頻實際上也屬於文化狂歡的一類。

典型的例子是這段時間全網對熊貓的異常關注,我之前喜歡看熊貓的圖片單純只是因為可愛(尤其是還沒有脖子的花花),但是從日本送別香香上了熱搜之後,關於熊貓的傳播風向和關注熱度就變得不對勁了起來,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還有便是突然爆火的淄博燒烤,很多傳播學的媒體評論文章去分析淄博為什麼突然火起來了,這種熱度能否形成模式並複製。比如全媒派的這篇文章《全網打卡淄博燒烤:短視頻造神、社交平台種草和網紅城市的網感》 裡面談到了兩個點 —— 短視頻的 “網感” 和 “在場感”。

短視頻的可見性:呈現具有豐富細節的現場,具有視覺衝擊力,甚至還帶來濾鏡、特效等修辭手段,但這種強衝擊、奇觀化的視覺維持難度較大,這就勢必要進入 “造神” 2.0 階段,即由感性、狂歡、娛樂的體驗轉向一種意義生產過程。

網感相關的論述如下:

所謂的 “網感”,是指基於互聯網文化的信息傳播、連接方式而建立起來的認知習慣和表達方式。“網感” 就意味著網民的所思所想得到關注,體現為碎片化、娛樂化、年輕化的內容氣質,有一定的情節爆點和情感痛點,有較強的用戶參與性和體驗感。

短視頻同時具有可見性和連接性,因此製造 “在場感” 是它擅長的功能,“由此營造沉浸感,在一定程度上留住用戶注意力和用戶時長。在碎片化、巨量內容的媒介生態環境中,增強受眾的場景化體驗是提升傳播力的關鍵。”(出處同上)

而短視頻 “毒雞湯” 的火爆也印證了 “在場感” 理論的可靠性。如果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看,我們很容易辨別出 “毒雞湯” 裡兒媳打婆婆這些離譜的故事是虛構的,但刷視頻時,往往會代入其中,甚至信以為真,這便是 “在場感” 的作用。

與文字相比,短視頻通過人物的演繹及還原,更容易營造一種 “在場感”。這種體驗彷彿身臨其境,參與了一場家庭爭吵、參與了一場友誼崩潰,配合誇張的語言文本、戲劇化的人物動作和表情,超現實的擬像狀態會讓很多用戶越看越爽,欲罷不能。

尼爾・波茲曼曾經說:“現代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信息的態度,過去人們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搜尋信息,現在則是為了讓無用的信息派上用場而製造問題。

“毒雞湯” 一味追求超越常識乃至反常識,製造奇奇怪怪的問題來吸引眼球,這種新奇性既吸引著人們,也對人的認知產生了巨大影響。

由於短視頻傳播主體的泛化,傳受雙方的交互,最終共同促成了以上這些狂歡現象,而狂歡本身又會弱化、消解人們對嚴肅問題的認知。

因此最後想再結合 B 站現狀談一談現代人正在進行的危險遊戲。

現代人的危險遊戲:解構神聖,執迷現象#

前段時間關注到 B 站 Up 主停更事件,木魚水心發了一段回應 ——

“接下來,我們會製作越來越多的節目。在不放棄深耕長視頻的同時,去拓展更多的節目形式,也會思考和嘗試更多的商業可能性。

「腳踏實地,認真做內容」,這不應該成為一個悲壯的故事,而應該成為一個「站著活下去,並且活得更豐盛」的故事。

我常常想,在這個年代,能夠產出這樣的作品,和這麼好的觀眾們互動,難道不是最最幸運的事情嗎?”

於是我去關注了下 B 站的商業化模式和短視頻戰略的分析,對於花火平台的問題、廣告收益的問題、用戶畫像的差異這裡不展開說了,不是本文的重點,相關材料列在了附錄的參考資料裡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了解。這裡想重點談談認真做長視頻 Up 主在這個時代下被逐漸淘汰的悲哀。

目前無論是長視頻還是短視頻,無論是文章還是傳播的營銷活動,能夠踩到觀眾爆點的現象級的話題,最終都服務於流量傳播,無外乎有三類:

  1. 能引發了大眾焦慮,比如賺錢、貧窮、兩性、學習、工作之類的話題,如探討應屆生就業難、裁員潮、分享副業、下鄉種田等。
  2. 直擊社會熱點,義憤填膺一番,帶有明顯的情緒渲染和對獵奇心理的迎合,如丫丫、拖夫等。
  3. 能讓受眾感覺到優越感的,比如網易雲各種哄人的測試。

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真的需要這種內容嗎?我們學習知識不是為了製造流量凸顯優越感、也不是為了抓人眼球騙人點擊,而是去傳遞知識。

越是在注意力被分散的浮躁時代,越是需要更多優秀創作者以優質內容破壁,沉下心去打造具有陪伴感的內容輸出;越是喪文化風靡,就越需要更多明麗的熱血瞬間去破穿時代空氣裡的灰霧與陰霾。

不可否認,現在的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了。現代人心安理得地陶醉在快餐式的消費文化中。現代人不需要思考本質,他們只相信現象,因為他們看穿了本質只不過是人自己虛構的一個幻象。現代人太清醒了,哲學的斯芬克斯之謎已經不可能再讓他們感到困惑,因為他們根本就不需要去思考那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活著,並且快樂著,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秘訣。

不過這真的是 “快樂” 嗎?

短視頻、各種娛樂遊戲和活動,這些快樂不需要思考,來得非常容易,但也容易讓人迷失。我們費勁心思尋求快樂,可是快樂好像成了速食快餐品,似乎少了一些什麼。

短視頻讓我們短暫沉浸在低級快樂裡,忘卻了頹廢的不想努力的自己,給自己營造了一種虛假的充實,實則最後只會帶來更多的空虛與不安。而那種持久思考,需要艱難的付出獲得的快樂,是這些東西沒有辦法替代的。

今天的人類正在進行一場危險的遊戲 —— 拋弃了一切神性的東西、本質性的東西,總覺得沒有什麼東西是崇高的,解構著神聖,嘲笑著深刻,把自我意識和當下感受提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現象學與存在主義大行其道,主張拋棄一切本質或深刻的東西,跟著感覺走,盡情地去享受當下的生活。

事實上,當我們放棄本質、追逐現象的時候,當我們以為自己變得聰明的時候,我們已經走上了一條從人到動物的道路。

參考資料與擴展閱讀:

🎬 本月書影音#

  • 在讀:哲學 |《西方哲學講演錄》(趙林)| ★★★★★(5.0)
  • 在讀:哲學 |《哲學與人生》(傅佩榮) | ★★★★☆(3.5)
  • 在讀:文教 |《人類簡史》 | ★★★★☆(3.5)
  • 在讀:文教 |《自私的基因》 | ★★★☆☆(3.0)
  • 在看:動漫 |《鬼滅之刃:鍛刀村篇》| ★★★★★
  • 重溫:英劇 |《神探夏洛克》| ★★★★★
  • 重溫:電影 |《活埋》| ★★★★★
  • 看完:電影 |《流浪地球 2》 | ★★★☆☆
  • 看完:電影 |《長空之王》 | ★★★☆☆

本月閱讀較少,下個月要彌補下閱讀方面。By the way,安利下趙林的《西方哲學講演錄》,找回了自己當年考研讀到他和鄧曉芒編寫的教材時,所感受到的那種對哲學的真摯的熱愛,這才是真正值得接觸的哲學。平時也沒有在看劇和玩遊戲了,一方面是沒有發現好看的劇,另一方面是調休有些打亂節奏,項目也處於關鍵時期需要補充的知識不少。

本月做了一個 GPI 測試,具有強烈的成功願望(9.8/10 分),情緒調控也是符合預期的高達 9.8 分(畢竟五一開車堵了 9 個小時還是能保持平靜,笑),批判性和條理性得分也很高,但是樂群性、適應性等人際 / 環境上的指標只有一點幾分,需要後續加強。

已經度過了一個春意酥懷的四月,期待下個月能安心玩上《王國之淚》~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