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ing

Airing

哲学系学生 / 小学教师 / 程序员,个人网站: ursb.me
github
email
zhihu
medium
tg_channel
twitter_id

如何有效溝通——從《齊物論》立場問題切入

本文從李巍老師的論文《立場問題與齊物主旨 —— 被忽視的莊子 “因是” 說》 切入,展開立場問題,分析溝通中涉及到的態度與判斷,借助推理階梯模型,尋求有效溝通達成共識的方法。

《齊物論》中的立場問題#

“齊” 並非《齊物論》的文本語,而是解釋語(是後人添加的標題)。《齊物論》的主旨是討論立場問題,講的是 “因是”。文本中最能表達立場問題的一段話為:”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我們一句句拆開來看。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

何為” 是非 “,這句話裡關於” 是非 “的理解需要結合《莊子・南華》來分析:“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

這裡莊子談論 “是非”,其重點並不在某種性質或內涵本身,而是 “有是非” 的根源,即 “成心”。按 Hansen 所說,“成心” 相當於解釋學意義的偏見 (prejudice),也就是人們在從事觀察與言說前已先行具有的立場。

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

對象問題取決於我們的立場,聖人即便不存在特定的個人立場,但也” 照之於天 “,仍然存在立場。因此,所有人都會受到立場的限制,不可擺脫。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是與非都是無窮無盡的,因此「莫若以明」(” 最好選擇明智 “)強調的是在堅持自己立場時,也要洞見到異已的立場並包容。即,我們要開放立場,只堅持從一個視角去看待事物是不明智的。

莊子在提出” 因是 “的宗旨,是要通過反思” 人有立場 “這個普遍事態,揭示爭議的根源與應對的辦法;其實質,則是以道論(” 以道觀之 “)的觀點化解物論(” 以物觀之 “)的分歧,表明最理想的” 因是 “即因循於” 道 “。

態度與判斷:我們該討論什麼?#

評價是對客體與主體之間關係的描述,是客體在主體視角裡的狀態,是一種價值判斷。具體而言,我們日常溝通中涉及到的評價用語可以分為態度與判斷。其中,態度是一種純粹的主觀情感的表述,而判斷是一種更加切近客觀性價值評價。

溝通中,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混淆態度與判斷。因為判斷是可以討論的,但是態度無需討論,也不能討論。討論的目的是達成共識,求同存異。因此不要掺杂態度,否則容易各說各話甚至產生矛盾。

那麼有哪些爭執是可以通過討論達成共識的呢?

我們可以把討論的問題劃分為有共識的和無共識兩個區域,對於有共識的部分我們不會產生爭執,關鍵點在於關注無共識的部分。

對於無共識的部分,我們可以劃分成客觀可證實與主觀不可證實,後者偏向於是態度評價,在討論的對象裡我們需要摒棄它,而去關注那些客觀可以證實的內容

另外,在生活裡面很多人會這麼說話:

  • 這部電影好垃圾啊,我看了半小時完全不知道導演到底想拍什麼。
  • 這本書很爛不要看,我看了不到一半就放棄了,實在沒有什麼意思。
  • 這個密室的主題不怎麼樣,別去,我之前玩過一次,體驗非常差。

這樣說話都是不對的,因為它們表達的都是主體自身的體驗或主觀感受,應該直接表達態度,而不是用態度去作為判斷。我們可以說” 我喜歡這部電影 “、” 我討厭這本書 “,而不是說” 這部電影好 “或” 這本書不好 “。

其次,我們對萬物的普遍判斷,都会受到立場的限制。如《莊子・秋水》所論:” 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因其 X,對萬物做出了 X 的判斷。

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受到立場的限制,那麼受到立場限制的我們就不能做出判斷了麼?並非如此,而是要求我們做出判斷的時候盡可能尋求更高立場,即判斷的標準盡量普適。例如一部電影可以從鏡頭語言、人物塑造、劇情張力等角度去進行評價,但如果單純說” 因為它好看,所以它是一部好電影 “,那麼就不太合適。

因此,我們應該討論的內容是判斷中雙方的主要論點,討論中不要掺杂態度,由此進行的討論才是有效溝通,才有可能達成共識

推理階梯:認知的局限性#

回過頭來我們再結合立場問題看看認知局限性。

L 先生的課程中提到了一个推理階梯模型,如下圖所示,

image

「真實世界」的全貌我們不可知,正如現象學關注的內容唯有現象,因為我們對事物 “本質” 不可能有任何把握,我們的理性的唯一對象無非就是現象,能夠或者必須研究的唯有現象而已。我們只能「觀測」到自己所能觀測到的現象,大腦會對這些我們觀測到的現象做有「選擇」的接受。之後嘗試對接收到的現象做出「解釋」,對解釋(圖爾敏論證中的前提)提出「假設」(圖爾敏論證中的骨架),之後根據解釋和假設得出「結論」。最後基於我們的「信念」(或者說立場),做出決策和採取「行動」。

這個模型我們也可以結合《齊物論》來看。

正如《齊物論》中” 自彼則不見,自知(成心 / 立場)則知之 “,只有從立場出發,我們才能對事物有所把握。

但”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曰:何也?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也就是說,若堅持自己的立場,則產生 “分”,從而產生立場的封閉,則導致了自我限制與自我約束。

因此去找出自己的立場,去突破它,這樣我們才能夠從更高維度、更多角度、更客觀中立地去看待問題。

正如我在以前一篇文章《光・遇》之 “禪”中寫到的那樣:能夠被我們把握到的只是個體的特徵,具體的個體則無法把握。所謂 “邏輯”,就是一個對象在一個概念之下,我們將對象分為性質和個體,例如:Fa: 孔子是哲學家。那麼這個命題中的 a 即是個體常元,表示孔子;而 F 即謂詞,描述某個個體是一個哲學家。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具體的個體我們無法把握,在所有的藝術表現中,我們把握到的僅僅是某個個體的特徵。而我們心中一個概念的形成,就是由這些個無數視域融合後的結果。而我們的立足點越高,自身的歷史視野、文化視野就越是開闊,越能夠按照大和小、遠和近去正確評價視野所及的範圍內一切事物的意義。

基於推理階梯模型,我們在溝通中可能存在兩種問題:

  1. 討論和交流的時候站在梯子的最頂端向別人投擲結論發動攻擊。這樣只會導致雙方自說自話,重複和強調自己的觀點,不利於解決爭端達成共識。
  2. 對自己的結論迷之自信。因此忽視了梯子底部的步驟,從而沉浸並限制在自己立場裡,聽不進別人的話,也看不到那些對他不利的證據。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破除立場、達成有效溝通?

有效溝通:拋下立場,尋求共識#

首先要明確的是溝通和討論的終極目的,永遠不是為了區分勝負,而是為了更接近真相。一切討論的核心,都必須圍繞共識;一切討論的目的,也是達到共識。可能我們無法完全認識真相,那麼關鍵點就在於尋求雙方之間的共識,從而擴展自己的視野、獲取新的角度,讓自己能夠站在更高維度去盡可能洞悉問題本質。

共識:不僅僅是「我們都知道」,而且是「我們都知道對方知道」。前者是常識,後者才是共識。具體內涵可以看看擴展閱讀中的《認知的冰山》

結合《認知的冰山》一文,這裡稍微總結了一下可以幫助我們破除立場、尋求共識、達成有效溝通的幾個建議:

一,明確雙方討論的概念

在開始溝通之前,先定義一下,要討論的問題是什麼。避免討論議題有失偏頗或者交流雙方不在一個頻道上。也可以通過復述對方的話,以確認雙方是否理解一致。

二,明確有效溝通的範圍

第二節中我們說到了有效溝通的範圍是無共識的客觀可證實的範圍,而對於對方的態度我們無需討論,也不能評價。因此我們需要弄清楚雙方在哪裡一步存在分歧,並尋求共識或妥協。

三,溝通中觀點多採取描述性的判斷,而非態度評價

我們在短短的討論中無法改變他人的態度,要認識到人生經歷的豐富性和自身認知的局限性,因此要盡可能地理解別人的態度,也要理解別人可能有不同的推理階梯,故而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因此,拋出態度評價對有效溝通沒有意義。

四,從自身觀點出發,意識自己可能犯錯,審問自己的思路

意識到自己存在推理階梯的局限性,審問自己推理階梯的每一步是否有遺漏之處,從觀測到行動,解釋每一步的想法,澄清自己的思緒。同時也要不斷審問自己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五,從對方觀點出發,幫助對方梳理思路,審視自己的不足

幫助對方從最終的行動一步步倒退,弄清對方思考和推理過程,排查推理過程中是否存在漏洞,同時審問對方的論據來源和可靠性。此外,我們還需要參考對方的思路,審視自己的思考是否存在不足。

最後,無論何時,都要告誡自己持有一顆包容、謙卑之心去交流。

擴展閱讀: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